躬耕教坛 杏林师者|杨秋菊:厚植信仰的思想引路人
编者按:
“教育家精神”并不高远,更不神秘,它是一种素养、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底色、一种态度,体现在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工作及日常的一言一行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学校党委宣传部推出“躬耕教坛 杏林师者”系列报道,以获得大学表彰及我校讲课大赛获奖教师为蓝本,撷英采华,记录他们教书育人、治学科研、回馈社会的人生故事,彰显我校教师在专业领域潜心开拓、笃行不怠、挺膺担当、勇立潮头的卓越风采。希望全校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和我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躬耕教坛 杏林师者|杨秋菊:厚植信仰的思想引路人
徐姗姗
二十载青春承载着她的漫漫师者路,她把时间交给平凡,一片初心不悔;她把爱交给学生,在三尺讲台内外用责坚持,用爱守望。她立志不仅当好教书匠,更要做好引路人。她总说,个人的力量虽然不大,但是自己的点点星火也可能会点燃学生的胸中之志,成为燎原之势。她就是人文社科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思政教师杨秋菊副教授。
坚守政治立场,让信仰的种子生根发芽
信仰是心中的绿洲,但是什么样的信仰才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取决于信仰的对象。在一些大学生眼中,思政课学习的内容对于他们将来毕业、就业和考研的实用性不大,所以经常不被重视。针对这一现象,杨秋菊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和备课,用深入浅出的道理、生动活泼的事例、精辟入理的分析,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让他们首先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学生们课下都积极反馈,听杨老师的课感觉有力量、有劲儿。
在思政课堂上,学生们也会提出很多尖锐的问题,比如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乌托邦?资本主义丧钟敲响了吗?共产主义会实现吗?我们的民主制度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投票制更先进更民主吗?杨秋菊也鼓励学生不断思考,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因为这些问题在她看来,恰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既具有一定的反叛思维或者敢于向权威挑战质疑的勇气,但也不具备成熟的批判能力,这就更需要老师对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说,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信念的人讲信念,才会有底气、有生气、有力量。杨秋菊正是在站稳政治立场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把政治诉求用故事和事实生动演绎出来,帮助学生们澄清头脑中对各种社会现实的表面理解或者曲解,对他们起到引领感召和化育影响的作用,让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为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博士研究生,杨秋菊被遴选为校区首个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培养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高水平人才做出贡献。与此同时,杨秋菊还承担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校青马工程、党团课以及各院系教工、学生党支部的宣讲工作,是大庆宣讲团成员,近期入选黑龙江省青年讲师团。作为大庆市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专家组副组长,杨秋菊还积极参与大庆市的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教学和建设工作。在学术领域,目前担任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学会成员,大庆市伦理学会、哲学学会成员,大庆市青联委员,先后主持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厅局级项目3项。今年五月获批参与编写中国社会科学院(部级)重大研究项目系列书目的撰写工作,这在省内也是屈指可数,同时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多篇,获得多项成果奖励,个人也先后获得校级优秀教研室主任、优秀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三育人”先进个人、大庆市社科联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讲好思政道理,让智慧的灯光照亮前路
为了讲好思政课的道理,杨秋菊坚持把道理讲授和道理研究结合起来。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有彻底才能掌握群众。而思政课的理论如果让学生掌握同样也需要彻底,彻底就需要大量的学术积淀来支撑。为了能把教材中精炼的结论性话语背后丰富的内涵呈现出来,杨秋菊每天坚持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大量书籍和相关资料,通过系统的知识脉络给同学们讲清楚问题的“所以然”和“所以必然”,用厚重的学术力量把思政课的道理清晰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对科学理论做到真懂、真学和真信。杨秋菊认为思政课的道理从来都不是空话大道理,在课堂上,她坚持把人物和思想结合起来,通过对这些伟大人物生平事迹的细腻呈现揭示道理中的深刻价值,既让同学们看到这些伟大人物优秀的一面,也让同学们感受到他们作为普通人应有的一面,在这种亲切的感受中树立起向伟人学习的意识。此外,杨秋菊在备课时特别注重把专业内容和思政课有机结合,课下向专业教师请教医学知识、阅读医学类的书籍,在不同专业侧重研读该专业的发展史,把这些内容和思政课融合,让同学们体会到医学不是孤立自行发展的学科,而是与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达到良好的思政育人效果。
多年来杨秋菊坚持“打井式”的厚深耕,“挖渠式”的广涉猎,多次被学校督导评定为A级,并在学校全员讲课比赛中进入教师前5%行列,获得了大学听课专家的一致好评。同时,她把教学实践应用于教学研究中,获批省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学项目3项,发表相关教学论文3篇。
胸怀仁爱之心,以人格的魅力呵护成长
思政课不仅要靠真理征服人心,也要靠教师的人格魅力感召人心,触及灵魂,这就需要思政教师本身也具有良好的风范和品格。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够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杨秋菊深知必须通过严格自律塑造自己,修炼自己,才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所以,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她都坚持以德立身、言传身教,为学生做出表率。杨秋菊理解学生们离乡求学的不易,成长的迷茫、学业的压力、内心的孤独、生活的困难都会让他们心生焦虑、恐慌、懈怠等不良情绪。为此,她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自己随时准备一个小笔记本记录了解的学生情况,为他们提供信息、联系考研学校和寻找就业岗位,同时时刻关注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疫情期间,得知同学们因为天气寒冷缺衣少物,杨秋菊拿出大量的衣服和药品给他们送去,她还倡导和呼吁学生之间也要互帮互助,开展温暖行动。这些看似普通平凡的小事却是杨秋菊为学生撑起的“一把伞”,解疑人生迷惑,校正人生航线。
作为一名管理工作者,杨秋菊始终爱岗敬业奉献,在担任人文社科系科研副主任期间,义务为教师作科研项目指导,解决教师科研方面的困惑,大力承担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手把手指导新教师教学,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杨秋菊恪守为学、为师、为人的三重境界,在理论的滋养下,脚踏实地走向未来。(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 辑:徐姗姗
梁奕玲
校 对:李艳雨
责任编辑:罗树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