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因时而进 思政先导因事而化 学生工作因势而新 ——哈医大庆校区二十年建设发展巡礼 特稿四
立德树人因时而进 思政先导因事而化 学生工作因势而新
——哈医大庆校区二十年建设发展巡礼 特稿四
孙春艳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落成二十年来,始终坚持“引领思想、规范行为、服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育人为中心、以服务为根本、以助力学生成才为目标、以创新学生工作为主导,从学生需求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按照社会需求为学生搭建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学生素质稳步提升。
一、创新育人体系 加强思想引领
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工作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适时调整政策、不断进行体制创新,构建起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的非专业素质培养新形态,是做好学生工作的有力抓手。
一是强基固本。2006年首次提出“两知工程”,打牢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辅导员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针对重点学生的“一对一”教育服务和帮扶,实现了整体推进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形成“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工作方法。
在“两知”工程基础上,学校推进实施“两导”制度。遴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政治导师”,对学生思想状况进行了解和引导,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指定专业课教师担任“学业导师”(现称兼职班主任),定期深入班级帮助解决学生学业方面的问题,向学生介绍专业领域国内外最新动态。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并指导他们参加学术活动,培养和提高科研能力。
二是体系初立。2010年以来,学生工作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形成了以《育人大纲》为统领、“学情分析”为参考、“工作设计”为执行、“量化考核”为保障的“四位一体”学生工作模式。
《育人大纲》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满足学生“知识获取、能力提升、品格塑造”的成长需求;通过调查学情、分析学情和预测学情走势,对学生学习状况做到动态了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加速“规范工作、铸成特色”的步子;建立《学生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围绕“教育、管理、示范、熏陶”,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有效提高了学生工作的水平。
三是循序渐进。2014年学校构建了“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体系”,整合了涵盖学生工作制度及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教育等11个分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服务,使育人工作更加系统化,更具规划性和可操作性。
2016年学校制定并落实《大学生分年级素质培养育人纲要(试行)》,逐步建立健全大一“适应”、大二“选择”、大三“发展”、大四“成才”的分年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水平。
2022年,学校修订颁布《大学生素质培养育人纲要(试行)》,各院(系)制定符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育人计划,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职业要求的能力。
二、提升育人能力 锤炼学工队伍
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锻造一支奉献精神强、能成为学生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的辅导员队伍。学校党委按照国家规定配备学生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师,建立了一支由校领导、学工部、院(系)、辅导员等组成的学生指导与服务队伍。
一是建设专业化队伍。2005年8月,根据学生管理工作发展需要,学校决定实行年级主任、专职辅导员制度,开始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探索,逐步形成了“学工部宏观管理,院(系)直接参与”的学生工作格局。
2014年4月,学校颁布《关于新上岗的专任教师担任兼职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有关规定》,要求新上岗的专任教师都应当有从事学生辅导员工作的经历,形成了以专职辅导员为主、兼职辅导员和班主任为辅、互补互促的专兼职辅导员队伍。
学校于2019年、2021年陆续充实了专职辅导员队伍,辅导员与学生比由2006年的1:350发展到2024年的1:191,师生比基本达到国家要求,学生工作也更具连续性。2023年12月以后,学校遵照《哈尔滨医科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对辅导员队伍按要求进行管理。
二是规范工作制度。学校于2010年启动了辅导员选聘机制,至今共选任了15人次副科级辅导员,8人次正科级辅导员,提高了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现学校有专职辅导员34人,兼职辅导员8人。目前专职辅导员队伍和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协同合作,为更好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学生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同时,学校不断完善学生工作条件保障机制,设立了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费、就业工作经费等在内的大学生指导与服务工作方面的专项工作经费,并确保专款专用。
三是提升能力素质。通过开展辅导员专业技能培训、年终检查院系、优秀环节分享、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不断加强学生工作队伍能力建设。2010年学校举办第一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以来,以赛代练、以赛促建作用显著,切实提高了我校辅导员专业化水平,2018年基础医学院兼职辅导员宋司航在全省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中荣获优秀奖。2015年开始,学校招聘辅导员均为硕士学历,学生工作队伍呈现出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规范化、专业化、年轻化发展趋势。
三、凝练育人核心 培育优良学风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思想教育和正面引导为切入点,以规范管理和严格监督为着力点,从制度导向、行为约束、过程控制、效果评价等关键环节入手,齐抓共管、标本兼治,形成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是机制保障。学校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学风建设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先后发出《学风建设倡议书》《构建“零”手机绿色课堂倡议书》等促进学风建设的倡议。同时,积极开展“优良学风集体和个人”“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年度人物”等评比活动,组建由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组成的优秀学子宣讲团,充分发挥先、优、模的示范辐射作用,树立学风典范,促建优良学风。
二是多措并举。各院系(部)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文化活动,促进学校形成良好学风。医学检验与技术学院的小班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医学信息学系的数学建模大赛和软件大赛、护理学院的专业技能大赛和小讲课、人文社科系的营销大赛、公共外语教研部的英语大赛等活动等都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护理学专业增加“课间见习”环节,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立“模拟检验科”实训中心,药学类专业开展“中药种植实践”“药厂见习”等实践活动,精神医学专业实行“2+3”模式,强化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依托现代产业学院,药学类专业,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实验技术等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订单班”、举办校企合作论坛、开展“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使我校学生的专业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不断提升。
三是成效显著。二十年来,学校先后有141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共计112.8万元;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3087人次,共计1543.5万元。
2015年以来我校学生近4000人次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中国解剖学会医学生解剖绘图大赛、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学生实验技能竞赛、全国护理专业本科临床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医科大学文化艺术交流节、全国跆拳道俱乐部联赛省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级各类赛事80余项,共获奖1000余项。
四、完善育人体系 发挥助学服务
一是构建心理健康体系,助力学生阳光心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育人体系的保障,学校持续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稳步前行,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先后出台并修订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强调以“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以“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相结合,构建了“学校心理咨询师--学院心理专员--班级心理委员”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立了“大学生四级心理异常情况监测网络”,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学校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年均咨询量在260人次左右。2009年学校首次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工作,按照筛查结果建立特殊学情档案,有针对地进行谈心谈话、心理辅导,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2012年起,在大一学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利用“5.25”心理健康活动月和“10.10”心理健康教育周,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微视频、心理绘画、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等活动。
2023年,学校建立“点对点”工作模式,对出现危机状态的学生及时干预,对需要连续跟踪的心理问题学生提供长线服务,对其他工作根据各院系需求进行灵活开展。同时,学校制定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制度,出台了《心理咨询值班制度》等具体工作制度,建立起危机干预和预防干预快速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制度,保障心理工作的高效、畅通运行。
二是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助力学生学业成长。2004年大庆校区落成以来,校区党委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持续推进以校内奖学金、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副食补助等为基础,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绿色通道、社会资助、“爱心助学”为辅助的多维度学生资助体系,为寒门学子送政策、送关怀。通过助学宣讲、开展宣讲大使“送政策回母校”等活动,倡议广大受助学生成为资助政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知恩感恩的践行者,实现了“国家”与“学校”“校内”与“校外”立体衔接,“经济帮扶”与“精神帮扶”融合引导。
2023年学校出台、修订了一系列学生资助相关政策文件,规范了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学生资助工作归档工作,使学生资助体系更加完善,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重大进步,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
三是发挥公寓育人实效,助力学生舒心生活。舍务科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思想,优化公寓环境、完善公寓管理、丰富公寓活动,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加强学生意见沟通,努力营造舒心育人软环境。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编订《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学生公寓管理手册》,加强安全管理,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确保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升级基础设施,增设便利设施,提高服务质量,营造和谐氛围。公寓管理人员热情周到地为学生提供“六心”服务,各公寓设立温馨服务角,免费提供微波炉、五金工具、应急工具、药箱等,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010年开展首届大学生公寓文化节活动,至今已经举办十二届,组织各类文体活动百余项。每年定期举办主题公寓文体活动、文明寝室评选、宿舍才艺展示、知识竞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学校设立意见箱,定期收集学生对宿舍管理服务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每学期开展一次学生问卷调查,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建立寝室长交流群,使得学生们可以直接在群内反映问题、寻求帮助,值班员及舍务科可及时了解学生需求,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十年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生工作队伍不断发展,制度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逐步完善,优品项目创建并良性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阳光工程按部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育人和成才氛围,涌现出黄于博勇救落水儿童;荣雯雯、张宇、尹彤以及其他2位未留姓名同学见义勇为,王娜遇到歹徒临危不惧,勇于搏斗;马宇忻同学拾金不昧、刘尚勤同学出手救助轻生落水青年,陶雪莹、梁琦爽、杨伟东、赵婧杉、高艳敏及时出手救助路人等优秀素质教育成果。
今后,全体学生工作者将坚定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立德树人”教育初心,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历史使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以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及素质教育的时效性为建设目标,努力开创学校育人事业发展新局面。
编 辑:徐姗姗
曲家莹
校 对:梁奕玲
责任编辑:罗树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