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返回首页联系我们

宣传统战部
当前位置:首页 - 深度校区

坚持科研兴校战略 推动科研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哈医大庆校区二十年建设发展巡礼 特稿二

发布时间:2024-06-28 11:15:39  作者:武佳伟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编者.jpg

坚持科研兴校战略 推动科研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哈医大庆校区二十年建设发展巡礼 特稿二

武佳伟

科学研究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二十年来,大庆校区坚持有组织科研导向,高质量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通过革新科研管理体制、强化科研支持力度、构建创新科研团队、建立高水平科研平台、优化学术资源配置,为广大教师在科研领域的探索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和坚实的保障。随着科研工作的扎实推进、科技创新水平的稳步提升,大庆校区不仅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而且在科研成果转化、科研人才培养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突破。

2004年,林雪松教授获批校区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标志着校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领域实现了历史性“零的突破”。自此,广大教师以满腔热情和不懈努力,不断提升科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以卓越的科研成果,为校区的科研事业谱写了辉煌篇章。

2007年,时任大庆校区分管教学、科研工作的副校长乔远东审时度势,在与黑龙江省科技厅进行多次洽谈后,校区首次作为依托单位独立申报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当年,校区科研课题资助经费实现了质的飞跃,从2006年的5.5万元激增至2007年的25万元,创下了校区历史上的最高纪录,教师科研热情空前,校区科研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如今,校区科研工作已迈上新的台阶,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科研立项课题888项,获批科研经费资助6952.2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9项,教育部课题15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9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重点项目5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项目1项;在国家、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教研、科研论文2266篇,发表一作或通讯作者SCI收录论文503篇;获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科研成果奖414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政府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

一、牢固树立“大科研”理念,创新科研工作格局

面对校区科研工作以往存在的诸多挑战,如科研与教学的脱节、科研服务社会的不足、科研工作的自我封闭,以及前瞻性、尖端性、应用性科研成果的稀缺,校区党委深刻洞察科研工作的发展趋势与内在需求,立足于长远发展的视野,积极引领科研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致力于实现科研促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提升的“三个转变”。

一是坚持以科研为纽带,深化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推动知识创新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实现学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从孤立的科研模式迈向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实现教学质量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双重提升。朱大岭、乔远东等研究生导师,不仅是科研领域的优秀探索者,更是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的杰出导师。他们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和远见卓识,引领着科研团队不断开拓学术的新领域,攀登科学的新高峰。在他们的引领下,一支支科研队伍茁壮成长,成为推动学科发展、服务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充分体现了高校科研育人的使命。

二是坚持以科研为桥梁,加强科研与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能力,实现科研工作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积极推进校地、校企、校院合作,大力发展应用型科研,与成都泰盟软件有限公司和黑龙江拓盟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三是坚持以科研为动力,推动科研工作开放创新,拓展科研视野,增强科研工作的前瞻性、尖端性和应用性。科研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优化转型,坚持科研强校战略,不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而是注重质量的提升。二十年来,校区在课题获批数量和资助金额上取得显著进展,学术论文的国际影响力和科研成果奖项等级不断提升,科研工作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之路,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的能力不断增强。

二、聚焦科研特色与优势,激发科研工作创新活力

面对校区科研工作历史上的投入不足、动力匮乏和管理粗放等问题,校区党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作为,积极调整和优化科研工作机制,以期与校区科研发展模式相适应,实现科研工作的全面提升。以“三项改革”为抓手,对科研工作机制进行改革创新。

一是改革科研投入机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为科研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设立专项资金,并制定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教师发展基金”管理办法》,以“连续资助、梯度培养、鼓励交叉、重点扶持”为主旨,确立连续培养人才、符合青年优秀人才成长规律的资助导向,建立和完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创造条件资助和扶持科研骨干和青年科研人员为申报省级、国家级课题积累前期研究基础,鼓励教师在各自科研领域上不断“摸高”、不断“冲击”,打造一支基础扎实、敢于创新、充满活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拨付专项经费,免费提供科研实验所需的公共试剂耗材,减轻校内科研人员经费压力;积极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资金6100余万元,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为科研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改革科研激励机制,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主观能动性。针对校区多数教师以教学为主,搞不搞科研待遇都一样等问题,制定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标志性成果奖励办法》,形成有效的示范激励效应,催生更多原创性科研成果,促进研究质量和水平提升。

三是改革科研管理模式,推进科研管理信息化、精细化,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和水平。通过转变管理职能、理顺部门职责、提升职能部门服务水平,下放科研课题管理权限,发挥二级教学单位的科研主体作用,对内为广大教师提供有力高效的服务,对外为学校争取更多的科研资源,从而深入贯彻和落实精细化管理理念。

三、紧盯国际科技前沿,共筑人才资源共同体

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科技的迅猛发展,人才与信息交流的日益密切,校区党委积极实施“三项关键举措”,着力破解科研力量薄弱等瓶颈问题。

一是“请进来”,汇聚智慧共促科研创新。近年来,校区成功举办“第十三届全国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东北三省生理科学会科研教学研讨会”“百湖医学论坛”“百湖青年医学家论坛”和“百湖医学大健康创新论坛”等大型学术会议,先后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等近400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区访问讲学,共计近500场学术报告会,讲座内容涉及国家级课题申报、高水平论文撰写、医学科技前沿动态等多方面内容,对校区的教学、科研工作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是“走出去”,交流互鉴深化科研探索。校区先后派出近600人次教师参加国内外会议交流,开阔了视野、武装了头脑、增长了才干。

三是“抓合作”,携手共进推动科研发展。与黑龙江拓盟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人工智能及混合现实等领域开展技术合作;与天翼药业合作开展HL效灵胶囊的研究工作;与大同区政府合作开展板蓝根规范化种植种源研究基地建设;与大庆市公安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刑事技术领域提供科技支撑并开展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大庆市“市校融合”工作,与大庆市政府合作,以校区医学资源为基础,建立黑龙江省医学科普教育基地。

四、着眼教学研究型大学,切实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针对以往校区教师科研团队意识不强,“单兵作战”现象突出等问题,校区党委围绕校本部关于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要求,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采取“三管齐下”的办法,切实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一是整合现有人才资源。根据学科特点和课题研究方向需要,组织校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人才参与科研工作,加强各学科的交流合作,组建了以“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和治疗靶点确定的研究”等为代表的创新型科研团队,团队带头人朱大岭教授先后主持科研课题3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项,资助经费245万,重大研究计划1项,面上项目8项。

二是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自校区“十一五”期间建立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至“十四五”开篇,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完善了柔性引才引智机制,秉承“广纳英才,更重实效”的理念,做到“力求所有,更求所用”。校区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发展平台。2004年以来,共引进博士人才34人,绝大多数已成为各自学科的带头人及后备带头人,发挥了博士研究生的科研优势,成果产出丰硕,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项。通过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校区将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实现校区的长远发展和国家的战略需求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校区也将深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搭建更加广阔的人才交流和科研合作平台,促进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和科研的全球化发展。通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校区将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是大力培养接续人才。充分利用校本部和校外各类人才专业优势,柔性引进资深教授和专家李呼伦、潘振伟、李晓波、邱兆文等人到校区兼职,帮助校区搞科研、育人才、带队伍。同时通过建立更加开放和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更多国内外顶尖人才,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团队,使校区科研工作焕发勃勃生机。

五、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提供科研技术支撑

2011年,整合各学院的科研实验室,成立大庆校区中心实验室,组织搭建科研实验室及大型科研设备网络预约平台,既充分合理利用校区科研实验室及大型科研设备,又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2019年,校区在省级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时任校长孙瑞岐教授抢抓机遇,聚集全校科研优势,使“黑龙江省慢性病基础研究与健康管理实验室”通过黑龙江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备案,“黑龙江省寒地疾病精准诊疗技术创新中心”入库黑龙江省省级技术创新中心,这是我校首次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为我校加速造就高水平科研团队、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提升科研水平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对我校与地方企业开展科技联合攻关,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我校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全力推进新医科发展建设,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抓手,布局若干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团队和平台,建立寒地运动健康研究与转化实验室。在实验室主任乔远东校长的带领下,又成功通过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备案,该实验室以医体融合基础研究和医工交叉转化研究为方向,聚焦寒地运动健康医学基础与医学转化研究,积极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力争产出一批应用性、引领性的重大研究成果,标志着校区医学科技创新基地的培育建设工作又取得了新突破。

2023年,校区“大庆市心肺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和“大庆市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大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备案,为校区科研平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至此,校区已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和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这标志着校区在科学研究和实验平台建设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六、踔厉奋发建设“新医科”,敢于担当服务社会

二十年来,校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优化整合学科资源,实施战略性重点建设,逐步形成优势学科群,推动学科建设体制改革,科学研究不断强化,学校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2020年校区共资助学科建设项目15项,资助经费共计190万元,包括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4项、重点学科项目10项、人工智能医学研究所专项课题1项。2022年,在推进“新医科”发展建设大背景下,校区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医体融合、医工交叉特色学科建设发展,重新修订了《“教师发展基金”管理办法》,增设了新医科专项交叉研究基金和交叉学术团队基金,资助项目3项,投入项目建设经费42万元,重点扶持了运动健康医学和医学人工智能两个交叉融合研究团队。2023年,制定并完善了《新医科建设与管理办法》,依托“新医科建设基金”,资助项目3项,投入项目建设经费15万元,扎实推进“医学+X”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

学校充分利用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培育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的蓬勃发展,鼓励医学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持续提升学术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2022年,乔远东教授带领的“运动健康医学”学术研究团队申报的《SPM运动康复疗法治疗神经系统损伤的临床转化研究》获“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项目支持,该项目的获批推动了我校“新医科”建设与新兴交叉学科高质量快速发展,同时,也为学校紧紧围绕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学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社会服务的长足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同年,校区获批大庆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1个,为校区的科研成果提供更加广阔的应用平台和市场空间,促进了科技成果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标志着校区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023年,运动健康医学团队与成都泰盟软件有限公司联合申请并获批黑龙江省“环大学大院大所”科技引导资金支持。校企合作研发成果在大庆市转化落地,成功孵化科技型企业1家,为推动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该项目的实施,体现了校区与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度融合,展现出校区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今后,校区将依托深厚的学科底蕴,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积极争取并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通过精心的内部培养与战略性的外部引进,汇聚顶尖人才,构建卓越的科研创新团队;通过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和跨学科的资源整合,深化科研战略研究,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推动学科间的深度交叉与创新融合,孕育新的科研增长点。校区将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健康的实际力量。通过不懈努力,校区将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书写校区发展的新篇章。

       辑:徐姗姗

曲家莹

       对:梁奕玲

责任编辑:罗树新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区新阳路 39 邮政编码:163319
版权所有: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黑ICP备2021002235号-1
版权所有: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区新阳路39
黑ICP备2021002235号-1